![](/mb/static/picture/logo.png)
- 传统企业 “老树发新枝”
广西三环严格按最高生产标准完成北京国二宾馆的订单。图为公司董事长陈诚(右二)到车间一线督查产品质量。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讯(记者 邹江)今年全国两会将“新质生产力”作为发展的关键。而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它们怎么样看待新质生产力?如何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近日,记者走进广西日用陶瓷领军企业——广西三环企业集团(以下简称广西三环),剖析该公司近年的发展实践,寻找其中的答案。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今年广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特种陶瓷等三项填补广西空白的技术,而广西三环近年为该技术突破作出突出的贡献。
无论是从0走向1的原创性技术创新,还是稳定高质量大规模的工业应用,企业的每一步突破都需要付出艰辛探索。广西三环近年在特种陶瓷新赛道上,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资金、人才、技术瓶颈等方面挑战不断。企业在发展的策略上有定力,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终于在2023年实现了技术重大突破。
去年,借助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科研团队的力量以及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专家的指导和建议,广西三环在特种陶瓷技术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和提升,产品从简单的入门级反应烧结产品(应用于陶瓷行业和锂电领域),拓宽到无压烧结产品(光伏、半导体领域),并通过优化工艺技术流程,引进高精密机械设备,在高温真空环境下制出了碳化硅异形梁、舟托、舟盒,助力光伏产业与半导体产业升级。在今年3月初,广西三环参展上海先进陶瓷展,引起较大关注,国内很多企业前来洽谈合作。
现在广西三环的纳米陶瓷探针项目、微纳纤维Sic项目实现产业化,并被评为广西双百双新项目,生物陶瓷项目也将计划在今年内实现量产。
广西三环董事长陈诚说:“我们坚持走‘高、精、专’发展路线,驰骋新赛道,科学技术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正在转变成企业高水平发展的‘最大增量’。”
近十年,日用陶瓷业作为传统行业,遇到极大的发展难题。行业的同质化竞争加上国外的贸易壁垒,产业“内卷”严重。然而陈诚坚信,顺境是所有人的狂欢,逆境是优秀者的天堂。“创新发展并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日用陶瓷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三环有这个自信!”
广西三环在挑战面前,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应对,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在设计、生产中引进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降低生产成本。这些设备还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用工成本显著降低。
近年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公司研发生产了新骨瓷、纳米健康陶瓷、浮雕金产品、高白瓷、“三高瓷”、高透瓷等系列高品质陶瓷新产品,承担了每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用瓷、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国礼瓷等生产任务。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公司为北京国二宾馆生产一批定制酒店用瓷,服务于全国两会。
新的一年,广西三环集团在日用陶瓷板块,继续深入推进“高、精、专”发展战略,在更多的工序实现机械化和智能化生产。
如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科学技术创新中遇到哪些难题?
陈诚结合多年企业实践,并调查大量非公有制企业后认为,当前民营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很多企业业绩下滑、融资难,对科学技术创新的信心和投入不足;非公有制企业获取新技术、新知识渠道困难,引进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难,这些都制约了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
民营企业如何加大技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陈诚建议:企业首先立足自身产业特色坚持创新。民营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加大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将科技创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质量,不断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
其次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发展关键在人才,在人才建设过程中,既要引进高端人才,又要重视偏向一线的产业工程师引进和培养。非公有制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员工培训和发展机制,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最后拓展融资渠道和方式。非公有制企业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直接融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