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麦国标调整对市场影响小 春节前走势或好转
5月2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 1351—2023《小麦》,代替GB 1351—2008《小麦》,已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并于12月1日实施。国标内容具体有哪些变化,对小麦市场流通是否有影响,后期小麦走势如何,记者正常采访了卓创资讯分析师张婷婷。
与原标准相比,新修订的《小麦》标准主要是完善了“生芽粒”和“生霉粒”的定义。
“生芽粒”的定义由“芽或幼根虽未突破种皮但胚部种皮已破裂或明显隆起且与胚分离的颗粒,或芽或幼根突破种皮不超过本颗粒长度的颗粒”修改为“芽或幼根虽未突破种皮但胚部种皮已破裂,或芽或幼根突破种皮但不超过本颗粒长度的籽粒”。“生霉粒”的定义由“粒面生霉的颗粒”修改为“籽粒生霉的颗粒”。
张婷婷认为,新国标主要是对历史版本中的细节部分进行了微调与补充,更加有助于检验操作的统一,保障小麦收储政策顺利执行,维护种粮农民利益。这些调整对市场主流交易活动中的影响几乎能忽略。
11月小麦市场行情报价维持震荡下行态势。据卓创资讯数据监测,主产区小麦11月均价在2.997元/公斤,环比10月均价下跌1.49%,与历史上11月的上涨表现相比,呈现反季节走势。张婷婷分析认为原因有三个。
一是玉米价格持续下跌,饲用替代减少。今年新季玉米整体丰产,自9月以来价格不断下跌,导致质差小麦对玉米的替代优势持续下降。截至11月30日,主产区玉米小麦价差在-415.01元/吨,比9月初价差扩大250.72元/吨,除局部地区因玉米呕吐毒素超标,少数饲料企业继续采购芽麦进行替代之外,大部分饲料企业基本退出采购行列。
二是收购主体减少,制粉需求维持弱势。与饲用替代一同减少的,还有储备库的轮换补库需求。截至目前,中央储备粮轮换采购基本结束,仅有部分地方储备库仍在补库。下游收购主体三足鼎立局面不再,面粉企业作为当前小麦市场的主要下游,独木难撑。11月中旬面粉终端消费无明显起色,经销商补库意愿不强,叠加小麦价格呈现颓势,加重经销商观望情绪,面粉企业开工负荷持续下降;11月下旬起,部分大厂因面粉经销商执行月度任务开工缓升,但主流厂家面粉订单寥寥,开工维持低位,市场整体开工负荷仍处于偏低水平,对小麦加工需求不足。
三是市场心态转变,阶段性供应增加。小麦上市初期,因新粮品质分化明显,市场对质优粮源普遍持有较强看涨预期,面粉企业积极建库,粮商持粮惜售。但经过时间与市场的验证,新季质优小麦对于面粉加工公司而言不是绝对无可替代,雨后小麦与陈粮的搭配使用一样能满足部分粉类的加工需求。同时,9月以来小麦下游收购主体减少,价格易跌难涨,慢慢的变多的持粮主体心态转变。贸易商对后市看涨预期下降,积极腾仓,市场供应量阶段性增加;部分库存偏高面粉公司开始消耗前期高价库存,压低库存天数以降低风险,小麦收购积极性不足以利空麦价。
从需求方面看,明年1月中旬之前面粉终端消费预计难有明显利好带动,经销商走货缓慢,或继续维持低库存滚动补库,下游面粉企业开工负荷难有好转,对小麦加工需求维持弱势。明年1月中下旬,由于春节临近,经销商节前备货增加,面粉市场进入季节性旺季,利好小麦价格。从供应方面看,目前种植户余粮已不多,基层粮点以随收随走为主,库存量同样有限,预计元旦前供应方面暂无明显利好支撑。明年1月起,新年度轮换粮出库工作开启,陈粮供应量增加,或抑制春节前小麦市场行情报价涨幅。
张婷婷认为,12月小麦市场供需面均存压力,价格反弹机会不多;明年1月中下旬或有上涨表现,但涨幅或受限,需持续关注下游库存情况及基层售粮进度等。 (本报记者 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