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粮减损要强化标准引领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依据和准则,是国际通行的技术语言;标准化,是推进节粮减损的有力举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日前发布的资料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织制修订的节粮减损标准47项,基本建立了覆盖粮食全产业链的节粮减损标准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节粮减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方法。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储运、加工、餐饮等各环节还存在作业不规范、技术标准执行不到位、有关标准缺失、实施力度不够等问题。例如,在生产环节,播种、收获、运输、干燥作业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在流通环节,存在家庭储粮不科学、粮库储粮技术标准执行不到位,部分运输、装卸、适度加工标准缺失等;在餐饮环节,餐饮企业储藏、加工标准执行不够到位、餐饮制度不合理、绿色餐饮宣传亟待改进。随着节粮减损工作的深入推进,亟需快速推进节粮减损标准体系建设,强化节粮减损标准供给,推动标准的应用实施。
节粮减损配套标准,是为节粮减损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我国标准体系结构包括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政府颁布标准最重要的包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区域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属于强制性国家标准,大米、小麦粉及植物油产品质量标准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市场标准包括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从目前已经发布的节粮减损标准看,推荐性标准较多而强制性标准少。
粮食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在引领节粮减损方面发挥出基础性作用,有效促进了节粮减损。
例如,在收购环节,修订后的《大豆》国家标准通过修订“损伤粒率”等质量指标,等内大豆占比从66%左右提高到近90%,能有效增加收购粮源;在储存环节,《二氧化碳气调储粮作业规程》《氮气气调储粮作业规程》等绿色储粮标准发布,提升了绿色储粮水平,降低了储存环节粮食损耗;在加工环节,修订后的《大米》《小麦粉》《菜籽油》等推荐性国家标准,合理确定粮食加工精度等指标,带领企业从过度加工转向适度加工,大幅度降低粮食损失浪费。如《大米》国家标准通过设置加工精度上限,总出米率约提高1.25%;《小麦粉》国家标准降低加工精度要求,将原来的四个加工等级修改为“精制粉”“标准粉”“普通粉”三个类别,以普通粉为例,总出粉率提高0.5%至3%。在餐饮消费环节,北京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发布的《节约型餐饮企业评价通则》团体标准,规定了节约型餐饮企业的评价原则和要求。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制止餐饮浪费方面多为推荐性标准,缺少强制性标准。
我国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和制止餐饮浪费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强化标准引领,不断健全符合节粮减损要求的粮食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应鼓励有关行业协会、企业制定相关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在生产环节,重点加强种植技术、采收技术、播种机、收获机等生产环节标准制修订;在仓储环节,着重加强仓储设备建设、虫霉防治和减损降耗等有关标准研制;在运输环节,着重于降低包装、装卸抛洒、散漏损失率等有关标准研制;在加工环节,着重于限制产品过度加工、科学界定产品加工等级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率等有关标准研制。
节粮减损重在行动。有了标准仅是“第一步”,要实现节粮减损,重点是严格落实已有标准,强化节粮减损标准实施监督,把标准真正执行到位,助推节粮减损取得实效。(刘慧)
随着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互联网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地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互联网空间,携手构建互联网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马上就要来临。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一直在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经营销售的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会化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育学生的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逐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