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报|7月新能源碳材料行业重点动态跟踪 上海碳材料展
河南大学白莹教授、陈素华博士和四川大学张千玉副研究员基于纳米限域策略设计并制备了有着非常丰富超微孔(≈0.6 nm)的N/P共掺杂硬碳纳米球(NPCS)负极材料。理论计算证明优化的超微孔可以为粒径较小的Na+提供充足的存储位点及扩散路径,但限制粒径较大的溶剂分子进入到孔内,有实际效果的减少副反应的发生,从而大幅度提高硬碳负极的首周库伦效率和倍率性能。原位XRD和拉曼分析表明揭示了硬碳的平台容量源于孔隙填充和插层反应。电化学测试证实,超微孔结构赋予NPCS负极高可逆容量(376.3 mAh/g)、优异的首次库伦效率(87.3%)、卓越的倍率能力(50.0 A/g)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10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94.6%),综合性能优于大多数报道的SIB硬碳负极材料。相关成果以“Nanoconfined Strategy Optimizing Hard Carbon for Robust Sodium Storage”为题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7月1日,浙江舟山高新区举行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总投资达50亿元的“北方特气硅基新材料及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一体化项目”在列,项目一期投资31亿元,建成后可形成年产2万吨电子级硅烷特气及2万吨硅碳负极材料的生产规模。该项目由东方龙商务集团定向开发,建设内容包含生产装置、公用工程设施、辅助生产设施、厂内行政生活设施、全厂性设施、实验室、研发中心等。项目将改善目前国内市场上硅烷特气供不应求、长期以来主要是依靠进口的现状,促进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的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发展。
据悉,北方特气(保定市北方特种气体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高纯气、标准气、电子气、电光源气、镀膜气、工业气等多种气体的研制、生产、经营单位。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9日,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沿海工业园举行了北方特气硅基材料一体化项目签约仪式,项目建设年产4万吨硅烷电子特气、6万吨硅碳负极材料、1万片碳化硅外延片等产品。
7月3日,贵州鑫茂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贵州鑫茂”)在贵州黔西南州义龙新区生产基地举行年产14万吨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制造基地项目(一期)点火投产仪式。项目规划为年产14万吨锂离子正负极材料回收再利用制造基地,其中正极材料为年产4万吨,负极材料为年产10万吨。占地约1000亩,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建设6万吨石墨负极材料和2万吨正极材料,二期工程建设4万吨石墨负极材料和2万吨正极材料。
据悉,贵州鑫茂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贵州鑫茂”)成立于2022年,隶属深圳鑫茂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深圳鑫茂”),是一家专门干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回收再利用的高科技企业,也是深圳鑫茂在国内落地最大的锂电池材料生产基地。
7月8日,由龙亿装备全程设计,研发,生产,安装,调试的20万吨/年锂电池负极材料成套生产线已在四川紫宸顺利投产,并郑重进入运营阶段。公开资料显示,四川紫宸是璞泰来的全资子公司,主要聚焦锂电池负极材料业务。
四川紫宸负极材料项目总投资115亿元,全部建成后将形成28万吨负极材料年生产力。其中,2020年11月,璞泰来与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人民政府签订年产20万吨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不超过80亿元。2023年5月,璞泰来再追加35亿,在邛崃建设年产8万吨的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和产业研究院项目。
璞泰来今年4月份在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中提到,将继续推进四川年产28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建设,其中一期10万吨产能受配套电路建设、自身库存消纳及新型生产的基本工艺设备论证等影响,进度有所延缓,预计于2024年逐步建成投产;二期10万吨产能将稳步推进,计划于2024年下半年完成施工建设;三期年产8万吨产能预计于2025年逐步建成投产。
7月5日,天眼查知识产权信息数据显示,硅宝(眉山)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低膨胀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片和扣电电池”、公开号CN6.7,申请日期为2024年4月。
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公开了低膨胀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片和扣电电池,属于二次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两类负极材料(硅负极结构1及硅负极结构2)。硅负极结构1与硅负极结构2均包含四类成分:内部的基体材料、内部基体周围硅成分、内部的硅碳化硅成分、表面包覆层。在本发明的硅负极结构1中,硅成分主要包覆在碳化硅成分表面。在本发明的硅负极结构2中,硅成分与碳化硅成分均分散在基体结构中。硅负极结构1通过气相工艺制备,硅负极结构2通过砂磨/球磨工艺制备。本发明通过在硅碳负极材料中引入微量碳化硅,不仅兼顾容量和首效,而且极片的480 mAh/g容量膨胀率明显降低。
兰州格瑞芬碳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负极材料项目占地约1870亩、总投资约60亿元,一期投资19亿元,建设7万吨负极材料(含10万吨石墨化加工)生产项目,于2022年5月开工,2023年2月建成投产;二期投资33亿元,建设5万吨硅碳负极材料(含5万吨石墨化加工)、3万吨碳纳米管浆料生产项目,计划于2024年初开工,2024年3月至2025年6月陆续建成投产。
项目全面建成达产后营收可达83亿元以上,年纳税额可达4亿元以上,带动就业人数约2400人,将极大推进甘肃与兰州新区的新能源产业链协同发展,进一步助力兰州新区打造西部地区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为兰州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能。据悉,兰州格瑞芬碳材料有限公司由广东道氏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兰州新区投资设立。
6月29日,韩国MONEYTODAY报道,韩国OCI本月将在全北群山动工建设二次电池硅负极材料的核心原料甲硅烷工厂。这是OCI首个二次电池相关生产项目,产能1000吨,拟于明年上半年竣工投产。此前,OCI于2023年与英国硅负极材料企业Nexeon签订合同,将自2025年起5年内向Nexeon供应5500万美元的甲硅烷。目前,Nexeon正在OCI群山工厂旁边建设硅负极材料工厂,将于今年10月竣工,产品将供给日本松下。
硅负极材料被认为是下一代产品,因为它们比现有的石墨负极材料具备更快的充电速度,并有助于提高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市场研究公司SNE Research预测,硅负极材料用量将以年均32.2%的速度增长,从2023年的1万吨增长到2035年的28.5万吨。但由于其价格相比来说较高、反复充放电时电池膨胀等缺点,目前成功商业化的公司还不多。
6月28日,湖南宸宇富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宸宇富基”)与张掖市高台县签署协议,计划投资40亿元,在高台县建设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
负极材料作为锂电池的“三大件”之一,与正极材料、电解质同样重要。负极材料的出货量与电动汽车市场增长息息相关。从国内来看,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累计装机总量达到387.7 GWh,同比增加31.6%。2023年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181.8万吨,同比增长16.8%,其中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171.1万吨,全球占比逐步提升至94.1%。
资料显示,宸宇富基专门干锂离子电池人造石墨负极、天然石墨负极、硅碳负极材料以及废旧电池回收等领域用清洁生产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和专业化服务一体化服务。
6月21日,尚太科技公告,为探索国际化发展的策略,开拓境外市场,规避贸易保护主义有关政策,公司拟以自有资金在新加坡设立全资子公司,1、企业名称:SHANGTAI TECHNOLOGY (SINGAPORE) PTE. LTD.(暂定名)2、注册资本:3,000万美元或其他等值货币(以最终实际投资金额为准)。在西班牙设立孙公司,1、企业名称:SHANGTAI TECNOLOGÍA ESPAÑA S.L.(暂定名)2、注册资本:3,000万欧元或其他等值货币(以最终实际投资金额为准)。
负极材料行业作为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也受到了市场变化的影响。由于之前年度行业总体需求旺盛,企业普遍进行了大规模扩产。然而,随市场供需关系的反转,负极材料行业产品价格水平持续下降,行业利润水准普遍下滑。
面对这样一些问题,尚太科技表示,公司拟通过在新加坡和西班牙设立子公司和孙公司的方式,探索国际化发展的策略,开拓境外市场。随着全球电动汽车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存储需求的激增,锂离子电池作为核心组件,市场需求迅速扩大。公司寻求在境外建立负极材料生产基地,探索国际化发展的策略,以更好地服务国际客户,贴近终端市场,响应客户需求。
6月19日,在怀宁县经开区安徽邦德锐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随着2号钢构厂房钢构首吊完成,这标志着项目郑重进入主体钢结构施工阶段。自5月14日进场施工以来,施工方花了一个月时间,实现了主干道全面贯通、施工面全面铺开。
安徽邦德锐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施工经理汪永生表示,针对邦德锐这一重点项目,公司从人员、技术、资金,给予全方位支持,第一时间组建了最强的管理团队、建立了最严的管理制度、采取了最优的赶工措施。克服持续高温、降雨等坏因,加强安全管理,把该工程做成精品工程、示范工程、标杆工程。
据了解,安徽邦德锐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占地350亩,建成投产后可年产5万吨硅碳负极材料、20万吨新型导电剂,预计年产值约125亿元,年综合税收约4.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超1200个,同时将带动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上下游产业集群发展,为怀宁新能源全产业链发展、壮大新型材料生产基地注入强劲动力。
据深圳昱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昱翔新能源)消息,6月20日,昱翔新能源与安徽省淮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署了关于高性能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的投资协议。
据悉,项目整体规划为:新投资建设年产1万吨人造石墨、年产1万吨硅碳负极及年产5千吨硬碳负极的高性能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项目占地面积80亩,现有厂房面积3万3千平方米,预计建设周期6个月,项目总投资10亿元。
本次项目包含人造石墨、硅氧负极、硅碳负极以及硬碳负极四条产线。昱翔新能源硅基负极材料已实现380/420/450/550四款产品的批量出货,硬碳负极材料也已实现300/320/340三款产品的批量生产。随着本次项目的落地,昱翔新能源人造石墨市场将会更具竞争力,该项目投产后硅基负极及硬碳负极也将达到万吨级产能。
6月16日,上海洗霸公告称,公司与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人民政府签署协议,约定发展均质硅碳负极材料产业,打造硅碳负极材料产销基地。同时,基于公司水处理与新材料双业务发展规划,为推进电池材料业务布局,加快硅碳负极业务发展,公司拟于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主要负责均质硅碳负极材料生产项目(规划产能5000吨/年),项目总投资估算37980万元。
公告称,本项目是落实公司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战略布局的重要决策,有助于公司业务结构的逐步优化。目前,公司已实现均质硅碳负极材料年十吨级产线安装与调试,合格样品已送国内部分电池厂商来测试及验证,并被个别电池厂商列入车规C样进行电池匹配验证。同时,公司依托控股子公司实施的年百吨级产线已于近日在浙江基地建设完成并通过客户验厂,目前正依据市场需求情况进一步安排生产计划。
该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该区域拥有非常良好的项目实施条件和供应链资源,规划合作伙伴正在建设年5000吨级项目所需主要材料硅烷气体,若其正常投产,硅烷气体能轻松实现管道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