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组织简单,人员配置上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分工不明确。此外,部门及岗位设置缺乏有效的牵制性,不能够做到不相容职务分离,造成工作秩序混乱,权责不清,部门间缺少有效的协调和牵制,管理脱节,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
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层过于重视企业的业绩和利润,风险意识淡薄,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内控意识不强,在做决策时带有很强的主观臆断和盲目性,认为个人对生产经营状况的直接观察和判断已足够,不要建立内部控制,造成了企业重发展、轻控制的局面。
尽管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是总体上仍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片面、零散,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行之有效的体系。另外,大多数中小企业通常侧重事中和事后控制,对生产经营风险的事前预测和控制较少,内部缺乏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目前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设立审计监督部门,或者虽然设立了审计监督部门,却没有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独立性的缺失,使企业的审计监督职能严重弱化,流于形式,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亦不能对生产经营运作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价,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和有效性。
中小企业应当从企业实际出发,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构建组织架构,注重管理层级、部门职能的科学划分,使得各部门的工作既协作又相互牵制,避免权力重叠和权力真空。合理的组织架构能够保证责任明确、授权适当,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管理层应强化风险意识,用法律法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入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规范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将内部控制真正落到实处,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把握关键环节控制点,建立和持续完善系统、科学、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一是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既要渗透到各项业务和具体操作流程,又要覆盖到各个部门和人员,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控制,不留管理漏洞。二是内控流程的设计要遵循事前预防为主,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中小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审计监督部门,并确保其具备足够的独立性。通过加强审计监督职能,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对生产经营运行情况做科学的评价,从而提升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和有效性。
通过以上对策,中小企业可以有效解决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 15963662591
- xue@wfanxcl.com
-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北海路8616号商会大厦1424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