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国产SiC技术突围:三大企业携手推动12英寸碳化硅材料革新未来将怎么样影响半导体市场?
近期,中国在12英寸碳化硅(SiC)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三家企业的突破不仅代表了技术革新,也为国产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半导体市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这一进展显得很重要。
山东力冠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浙江晶瑞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及广州南砂晶圆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分别在设备和材料端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标志着我国在SiC技术领域的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断提升。
浙江晶瑞于5月12日宣布,成功实现12英寸导电型碳化硅单晶的生长,首颗晶体直径达309mm,且质量完好。这一成就基于其自主研发的SiC单晶生长炉和持续迭代的8-12英寸长晶工艺,创新的温场设计和气相原料分布工艺有效解决了温场不均、晶体开裂等核心难题,使得6-12英寸全尺寸长晶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有望大幅度降低芯片成本,加速SiC产业链的完善。
南砂晶圆则在5月8日发布了12英寸导电型SiC衬底,展示了其在大尺寸碳化硅衬底领域的突破。南砂晶圆凭借在广州、中山、济南三大生产基地的强大研发和生产能力,成功实现了近“零螺位错”密度的8英寸导电型4H-SiC单晶衬备,这一技术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和性能,为国产8英寸导电型衬底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东力冠在12英寸SiC长晶炉领域同样取得了重要进展。该公司已成功研发12英寸PVT电阻加热长晶炉,并完成了首批两台设备的交付,计划在2025年实现12英寸设备的批量供货。这一系列突破将逐步推动国产碳化硅材料进入全球供应链的第一梯队。
在技术参数方面,山东力冠自主研发的8英寸PVT碳化硅长晶炉涵盖感应及电阻加热,适用于导电型与半绝缘型SiC晶体生长。该设备创新的热场设计提升了温度均匀性与稳定性超过30%,明显提高了晶体的良率与一致性,达到了国际主流水平。其自动化控制管理系统的引入大大降低了人工干预和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已经获得国内外头部客户的认可。
在与其他同种类型的产品对比时,国产SiC材料显示出强劲的竞争力。例如,浙江晶瑞的12英寸导电型SiC晶体生长技术相比于国外同种类型的产品,晶体直径和质量均具备一定优势,且在成本控制上也具备明显的竞争力。依据市场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随着国产SiC技术的提升,未来在高端应用领域的市场占有率有望明显提升,预计未来几年将以20%的年增长率持续发展。
在当前市场之间的竞争态势下,SiC材料的应用前景广阔,尤其是在电动汽车、5G通信、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等领域的需求不断攀升。根据最新行业报告,SiC材料将成为未来半导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整个行业向高效能和高可靠性发展。
权威有经验的人指出,随着国产SiC技术的慢慢的提升,未来中国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中的地位将更重要。同时,行业内也需关注技术突破背后的潜在风险,例如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技术迭代速度加快等。
综上所述,三家企业的技术突破不仅是对国产SiC材料研发的有力支持,也为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对于消费者和业内人士来说,这一系列进展无疑将引发广泛关注,鼓励大家在评论区分享看法和讨论未来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