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现将《河南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实施《规划》,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突出位置,对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省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明确的分工和工作要求,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实施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
为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初步统计,201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3266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比重达到80%,在血液制品、生物医药、生物育种、新型合金材料、智能电网装备、生物能源等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和产业优势。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郑州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居全国第四位,一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先后在我省建设生产基地。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在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领域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77家,其中国家级16家;省级以上工程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66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2家,其中国家级7家。一批行业关键技术实现了突破。
但是,我省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产业规模小。2010年全省高技术产业规模仅占全国的1.8%,仅相当于广东省的6.6%、江苏省的8.4%。二是创新能力弱。2010年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1498件,占全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的1.88%,仅为广东省的1/10。三是研发投入不足。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9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4个百分点。四是科技人才匮乏。全省科技人员总量只占全国的2.52%,仅相当于广东省的7.8%、江苏省的17.6%,尤其是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缺乏问题突出。
(二)面临的形势。从国际看,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仍然是支撑经济长周期增长的主导力量,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起的产业处于突破阶段,正在成为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力图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从国内看,国家把“十二五”时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加大扶持力度,陆续出台财政、税收、市场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各省(区、市)纷纷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重点,出台扶持政策,抢占发展先机,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新兴产业进一步深化布局调整,部分新兴产业从沿海发达省份向中西部有条件地区转移的步伐加快。
从我省看,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明确提出支持中原经济区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我省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省拥有一亿人口,尤其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消费需求将持续上升,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传统优势产业快速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为培育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提供了基础。
总体判断,“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培育优势、壮大规模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特别是国内各地所选择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方向、重点雷同,个别产业已经出现盲目建设、低水平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发展的难度加大。因此,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发挥自身优势,顺应产业发展规律,明确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采取有力措施,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基本思路。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突出位置,以开放创新为动力,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推进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示范园区建设,着力培育具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努力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把生物、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促进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打造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引进相结合。既要强化自主创新,集中力量突破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和实现产业化,增强自主创新发展能力,又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主动引进先进技术和行业龙头企业,走开放发展道路。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既要突出产业发展方向,集中配置资源,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和地方实现率先突破,又要加强产业发展总体部署,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既要立足当前,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和产品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发展,又要着眼长远,及早部署产业基础好、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新兴产业,培育先导产业。
———坚持龙头带动与集群发展相结合。既要注重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又要注重引导关联企业集聚,推进示范园区建设,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群优势。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强化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支撑带动能力明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2000亿元,增加值突破30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以上。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0亿元,生物、新材料产业分别超过20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分别超过1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增加就业等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新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0个、工程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6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个,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发明专利质量、数量和技术标准水平有较大提升,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提升。建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集群效应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区,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的1个、超过500亿元的2个、超过200亿元的5个以上、超过100亿元的10个以上,形成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骨干企业规模明显壮大。重点培育和积极引进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企业1家、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50家左右。
到2020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地位进一步提升。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大力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确保实现阶段性发展目标。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的机遇,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并举,加快建设体现技术升级换代的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物联网、云计算、高端软件、新兴信息服务等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推进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十二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50%以上,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智能终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强与全球领先的智能终端设计、研发及代工企业的合作,努力在我省建设全球领先的生产基地,积极承接日韩以及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转移,推动移动通信、网络终端、数字影音等产品扩大规模,加快引进一批电子零组件企业,建设电子零组件展示交易中心,努力培育国内重要的手机制造基地,力争智能终端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
———移动通信:重点发展智能手机、手机模组、移动信息终端等产品。实施3﹒5亿部智能手机、2﹒2亿套手机模组、3万套数字电台、1万部移动信息终端等项目,建成国内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
———网络终端: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高端服务器、光纤交换机、网关等产品。实施5万台笔记本电脑、3000台光纤交换机、5000套IPV6(互联网通讯协定第6版)网关等项目。
———数字影音:重点发展便携式数码播放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游戏机、电纸书、数字机顶盒等产品。实施200万台数码相机及3万套数码相机镜头、35万台MP3/4数码播放器、30万套3D游戏机、100万台数字家庭智能终端、4500万片蓝光光盘等项目。
———关键零组件:重点发展3C电池、大容量存储芯片、低功耗电源芯片、硬盘用微型马达、片式电阻、电容、电感等配套电子元器件产品。实施2亿支片式元器件、5万片电源芯片、3C电池产业化基地等项目。
———新型显示。把新型显示作为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重点发展高世代液晶显示产业链,积极发展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新型显示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微显示产品,培育千亿元新型显示产业。
———液晶显示:重点发展液晶玻璃基板、液晶面板、液晶显示模组等产品。实施年产120万片第五代液晶玻璃基板、180万套液晶模组、150万台液晶电视等项目,积极引进高世代液晶面板项目。
———有机发光显示:重点发展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显示器及材料等产品。实施50万台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等项目。
———数字微显示:重点发展硅基液晶显示(LCOS)和数字光处理(DLP)等光学引擎、投影仪等产品。实施年产20万套光学引擎、100万部高清投影仪等产业化项目。
———半导体照明。坚持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方向,重点承接半导体照明(LED)产业转移,加强外延片、芯片、衬底材料制造等产业链薄弱环节,扩大封装与应用产品生产规模,促进半导体照明技术推广应用,形成上下游衔接、竞争力强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链。
———器件:优先发展蓝宝石、砷化镓、碳化硅等衬底材料产品,扩大大功率白光LED及表面贴装(SMD)等高端封装产品生产规模,努力突破外延片、芯片产业化技术。实施年产2000吨蓝宝石长晶及切片、2万片砷化镓衬底材料、30亿粒硅衬底GaN基半导体照明外延材料、5亿粒大功率LED芯片、5亿支大功率白光SMD封装等产业化项目。
———终端产品:重点发展LED通用照明(室内照明灯具、道路照明灯具等)、显示模组用背光源、汽车LED照明、超大尺寸显示屏等应用产品。实施年产3000万套大功率白光LED路灯、500万套高档汽车灯、10万平方米LED室外显示屏、1﹒2亿套室内照明灯具等项目。
———市场示范:支持郑州、洛阳、平顶山、安阳、焦作、许昌、南阳、濮阳等有条件的省辖市,在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旅游景区、长时间照明的公共建筑(设施)、新建居住小区道路和景观,以及工厂、商场、宾馆(饭店)、医院、学校等企事业单位,推广应用半导体照明产品。
———高端软件及新兴信息服务。围绕工业、交通、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空间地理信息等领域的紧迫需求,支持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基础软件产品,培育有竞争力的软件企业和特色软件产业集群。加强与三大通信运营商的战略合作,积极发展面向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的移动通信、宽带接入、数字视听等增值业务。做大软件服务外包规模,发展信息技术外包、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行业应用软件:支持发展工业应用、铁路专用、电力自动化、信息安全等特色应用软件。实施CAD(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设计系统、工业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铁路智能监测系统、GPRS(通用分组无线服务)/CDMA(码分多址)和IP(网络之间互联的协议)安全接入系统和安全认证管理系统等项目。
———嵌入式软件:围绕汽车电子、通信、医疗电子等发展需求,着力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和网络化嵌入式应用软件。实施汽车智能故障检测系统、移动通信数据采集系统、医疗诊断数据分析系统等项目。
———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数据中心、容灾备份中心,加快推进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洛阳呼叫中心建设。
———基地建设:推进郑州国际软件园、河南外包产业园、郑州云计算中心建设。
———新一代信息网络。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三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实施数字河南、智慧中原、无线城市、中原数据基地和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提升郑州市信息集散中心和通信网络交换枢纽地位。积极争取在我省部署开展TD—LTE(分时长期演进)试验和IPV6商用试点;扎实推进郑州市“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推动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融合业务发展。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业务发展,支持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网络电视等新型消费业态。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云计算:鼓励开发云安全、云存储等核心技术,推进云计算服务中心、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等服务模式创新。实施百度云计算中心、微软云计算产业基地等项目。
———物联网:支持发展新型RFID(射频识别技术)、智能仪表、软件和智能信息处理产业链,推进传感网在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城市管理、环境监测、质量监督等领域的应用。实施郑州物联网产业园、1000台物联网智能仪表等项目。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电信运营商实施城市光纤入户改造工程,支持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城市与电信运营商合作部署Wi—Fi(无线相容性认证)、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无线宽带接入点,适时建设LTE(长期演进)、4G(第4代移动通信)网络,鼓励广电运营商建设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发射台,建设覆盖全省的移动电视网络。
———“三网”融合: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升级改造,开展“三网”融合应用服务。推进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高清化整体转换工作。
(二)生物产业。充分发挥我省市场和资源优势,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和技术创新驱动,扩大和提升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和水平,重点突破生物制造产业关键技术,增强生物育种企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能力,加速构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生物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大省。
———生物医药。把握医药市场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和实施新医保、新农合制度带来的机遇,推进新产品和新工艺开发和产业化,强化先进技术规范的推广应用,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现代中药、化学创新药,积极发展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企业重组整合,建设国内一流的新型医药产业基地,培育千亿元生物医药产业。
———生物技术药物:针对重大疾病或多发疾病,重点发展疫苗、血液制品、特异性诊断试剂等产品,加快干细胞和基因技术产业化,提升基因工程菌表达、动物细胞大规模高效培养与纯化、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等产业链各环节水平,抢占生物技术药物领域竞争制高点。实施年产10亿支疫苗、1000万人份白蛋白、5亿人份免疫试剂、体外诊断试剂产业园、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工程产业化基地等项目。
———现代中药:重点加快治疗常见病、疑难杂症和重大疾病的中药新药产业化,对品牌中药进行二次开发,培育现代中药品种,扩大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规模,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中药材现代质量控制体系,推进新技术在传统中药生产流程中的应用,提升中药现代化水平。实施宛西中药材产业化基地、羚锐新医药产业园等项目。
———化学创新药:围绕心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需求,重点发展化学新药、特色原料药、新型制剂等产品。积极研发药物手性、结晶等新技术,推广应用绿色合成和过程控制等新技术,推进化学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提升缓释、控释、靶向等新型制剂的产业化水平,提高制剂产品的生产标准,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国药集团生产基地、双鹭药业新型制剂产业化、辅仁科技园等项目。
———生物医学工程:提升新型高生物相容性医用材料研制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人工支架、人工关节等产品。开发高性能临床诊疗设备的核心部件与关键技术,重点发展生理监测、物理治疗、家庭保健等新型数字化医学装备。实施年产8000套心脏支架、1万支人造骨钉、8000套便携式呼吸机、1万台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新型医用材料产业园等项目。
———生物农业。围绕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重点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和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加快提升重大品种创制、良种繁育、产业化及销售等育繁推一体化能力,支持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畜禽良种,积极推进生物兽药、畜禽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绿色农用产品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撑。
———生物育种:重点加快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在良种繁育方面的应用,选育、推广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粮油作物、经济作物、林木、畜禽等动植物新品种。实施优质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花生、蔬菜、名优花卉、苗木、水果、畜禽等良种繁育项目。
———绿色农用生物产品:重点发展生物兽药及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检测试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产品,加速开发生物菌种新资源,加强动物生物反应器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农用生物制品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和高品质发展。实施年产30万吨微生态菌剂、5万吨抗菌肽、10亿支猪用疫苗、1000万支动物疫病及药物残留试纸条等项目。
———生物制造。以培育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生物化工产业和做强现代发酵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酶工程、发酵工程技术和装备创新,重点发展生物基平台化合物、氨基酸、新型酶制剂等产品,大力推动绿色生物工艺在化工、制浆、印染、制革等领域关键工艺环节的应用示范,提高生物产业竞争力。
———生物基平台化合物:重点发展生物多元醇、生物基乙烯、丙二醇、乙二醇等平台化合物,开发生物高分子聚合、生物基材料单体合成新技术。实施年产10万吨生物多元醇、5万吨丙二醇、10万吨乙二醇等项目。
———氨基酸:重点推动聚乳酸、谷氨酸、L—色氨酸等高附加值氨基酸产业化,突破工业微生物基因改造、智能发酵过程控制、清洁发酵等关键技术。实施年产2万吨聚乳酸、3万吨苏氨酸、2000吨L—色氨酸等项目。
———新型酶制剂:加快推进新型纤维素酶、脂肪酶、蛋白酶等酶制剂产业化,扩大酶制剂在传统行业的工程化应用范围。实施年产5000吨纤维素酶、2000吨碱性脂肪酶、1000吨高活性蛋白酶、150吨酶菌脱氢物等项目。
(三)新能源产业。顺应全球新能源开发利用趋势和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方向,以技术创新和政策机制创新为动力,重点提升生物质能、太阳能产业技术和成本优势,积极发展风电、核电、地热能产业,扩大新能源产业规模。到“十二五”末,全省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
———生物质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序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和生物质燃气。优化万吨级标准模块设计,降低生产成本,重点推进纤维乙醇规模化生产。积极探索推进以能源植物、废弃油脂为原料的生物柴油规模化生产。结合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积极发展沼气发电工程。
———纤维乙醇:选育耐高温、高乙醇浓度的酵母菌株,完善同步糖发酵工艺和醇水膜分离技术,加快开发低成本纤维素酶。实施一批纤维乙醇产业化项目,形成年产50万吨纤维乙醇能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基地。
———生物柴油:支持开发以废弃油脂、黄连木果实、油桐果实、文冠果等为原料的生物柴油制备技术。实施3万吨生物柴油产业化示范工程等项目。
———生物燃气:依托规模化养殖,实施大型沼气工程。开展沼气发电项目示范。
———太阳能。依托骨干企业,重点突破低成本多晶硅生产技术,提升晶硅太阳能产业链竞争优势。以提高转化效率、使用寿命为目标,开发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快推进光伏发电、公用太阳能热水工程等示范项目建设,创建太阳能示范城市,带动我省太阳能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力争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30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面积达到1200万平方米。
———光伏:大力发展晶硅、薄膜、聚光等光伏电池和组件,支持发展EVA胶、银浆、逆变器、铝合金支护件等配套产品;开发闭路循环、高效、节能多晶硅制备新工艺,突破多晶硅规模化生产技术瓶颈。实施年产2GW(千兆瓦)太阳能电池、2GW聚光太阳能电池、500MW(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5000吨长晶及切片等产业化项目。
———光热:着力发展新型平板式及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器等产品,实施600万根太阳能集热管、270万套太阳能热水器、5万台套太阳能空调等项目。
———市场示范:推进太阳能示范小区建设,建设兆瓦级太阳能电站示范装置。推动太阳能热水系统作为标准建筑部品进入住宅,实现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工程化利用。
———风电、核电和地热能。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发展风电叶片、风电轴承等关键零部件,着力提高大型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和生产能力。以豫西沿黄山地、伏牛山东部丘陵山地、大别山区和太行山东部等区域风能资源开发为重点,加快三门峡、南阳、信阳、平顶山、驻马店等地风电场建设步伐,2015年风电装机规模达到500万千瓦。积极发展核能发电设备关键部件及控制系统,尽快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以国家建设“东中部核电带”为契机,积极推进南阳等核电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工程,合理布局地热能开发项目,提高地热能利用水平。
(四)新能源汽车产业。以纯电驱动为技术发展主导方向,重点突破电池生产核心技术,培育动力电池产业链,以电池突破带动整车发展;以示范运营促发展,重点实现混合动力客车产业化,推动纯电动客车、电动乘用车等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新能源汽车电池租赁以及充/换电等多种模式,形成完善的商业市场推广模式。到“十二五”末,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左右,建成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动力电池。以提高可靠性和能量密度、降低生产成本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发新型动力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积极开发三元/多元复合等正极材料,发展动力电池产业链,建设国内先进的动力电池产业基地。鼓励发展超级电容技术及产品。
———动力锂离子电池:重点提高动力电池的一致性、比能量和安全可靠性,加快突破锂离子动力电池成组技术,努力扩大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规模。实施20亿安时动力锂离子电池等产业化项目。
———关键材料:加快发展磷酸铁锂、钴酸锂、锰酸锂、三元/多元复合等正极材料、中间相炭微球等负极材料、隔膜、六氟磷酸锂等电解质与添加剂、电池管理系统等配套电池材料及产品,实施7000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1亿平方米电池隔膜、6000吨电解液等项目。
———新能源汽车整车。依托整车企业,加快混合动力客车、纯电动整车产业化进程,增加车型储备,争取更多的产品型号进入公告,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到2015年,力争形成年产25万辆新能源汽车、场地专用电动汽车生产能力。
———新能源整车:努力提高车身结构和材料轻量化技术水平,重点突破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积极推动电动客车、电动乘用车、电动场地车等整车产业化。实施2万辆纯电动客车、8万辆纯电动商务车、6万辆纯电动微车、10万辆纯电动场地专用车等产业化项目。
———示范推广:以郑州、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市为重点,进行城际电动公交车示范运营;以郑州、洛阳、新乡、三门峡、南阳、信阳、许昌等城市为重点,开展纯电动出租车示范运营;在市政、电力、邮政等领域进行专用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在旅游景区开展场地专用电动汽车示范运营。
(五)新材料产业。适应新兴起的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需要,发挥我省资源和原材料优势,以高性能化、轻量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突破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新型合金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加快发展高品级超硬材料及制品,跟踪发展纳米、超导、智能等新材料,提升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引导全省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主要经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新型合金材料。以轻质、高强、大规格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发高性能铝合金,加快发展镁合金制备及深加工、高性能钛合金及大型板带材,推进铝镁合金生产基地建设。合理利用钼矿资源,发展钼钨深加工产品。针对市场需求,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和高温合金材料,培育千亿元规模的新型合金材料产业。
———铝合金: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电子、汽车、航空用高强高韧铝合金板材、锻件、型材等产品,突破大型高性能铝合金预拉伸板制造、复杂断面铝合金型材挤压等轨道交通和汽车用铝合金加工技术。实施年产60万吨高精度铝板带箔、15万吨高性能铝型材加工、33万吨高性能铝合金等项目。
———镁合金:重点发展镁铝、镁锌、镁锰等高品质镁合金,交通工具及电子产品用镁基复合材料、高性能镁合金挤压型材及铸件等,开发宽幅薄壁镁合金型材成形、高纯镁合金无污染熔炼、表面处理等镁合金加工技术。实施年产20万吨镁合金型(板)材、10万吨镁铝合金、2万吨挤压型材及压铸件等项目。
———钛合金:重点发展航空、船舶和核电等重点工程用各类管板带材、锻件等钛合金产品,加强高精度钛带材生产、大型钛合金铸锻件加工、钛合金短流程工艺等钛合金加工技术研发。实施年产1﹒5万吨海绵钛、2000吨钛精铸件、2000吨钛设备及构件等项目。
———钨钼合金:重点发展高纯钼钨靶材、特种钼钨合金制品、纳米级氧化钼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多金属复合掺杂等钼钨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实施年产1﹒5万吨仲钨酸胺、8000吨钨钼制品深加工等项目。
———新型功能材料。着力提升高性能纤维规模化制备水平,推动特种纤维开发及产业化。强化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大力发展新型特种玻璃。加快产业化步伐,扩大高纯稀有金属及靶材、磁敏材料、特种橡胶、高端特塑性弹性体、特种工程塑料等特色优势产品的规模,积极发展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
———高性能纤维:重点发展高强、高模系列碳纤维和对位芳纶等特种纤维,突破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芳纶生产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实施千吨级高性能碳纤维和对位芳纶生产线吨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项目,建成国内领先的特种纤维研发生产基地。
———特种玻璃:重点发展液晶玻璃基板、低辐射镀膜玻璃、光伏超白玻璃、平板显示玻璃等新型玻璃品种,优化低辐射镀膜玻璃超薄浮法工艺,完善液晶玻璃溢流成型技术,突破盖板玻璃超薄成型、超透光伏玻璃减反射纳米涂层等技术。实施年产450万平方米液晶玻璃基板、240万平方米触控屏玻璃、870万平方米等离子显示器玻璃基片等项目。
———超硬材料。支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不断提升装备水平,提高超硬材料品级,增加品种,形成完整的材料品系。围绕集成电路、汽车、家电等行业急需,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开发精密高效的功能性超硬材料制品,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超硬材料产业基地。
———超硬材料:重点发展粗颗粒高韧性金刚石单晶、宝石级金刚石大单晶、立方氮化硼单晶、金刚石超细微粉等高品级超硬材料,配套发展新型复合传压介质、高性能制品用的新型结合剂等高性能原辅料;突破高品级超硬材料大颗粒单晶及大直径复合片高效合成技术、高品级超细微粉制备技术、新型传压介质与合成触媒及其制备技术、结合剂及磨具配方细分优化等关键技术,提高超硬材料合成单产产量和高品级产出率。实施年产3亿克拉高品级人造金刚石、80亿克拉金刚石单晶等项目。
———超硬材料制品:积极开发精密高效磨具、激光焊接高档锯片、超硬材料复合刀具等超硬材料制品,配套发展大容量高效造粒机、多刀头全自动压机等超硬材料智能化制备设备;突破结合剂及磨具配方的细分优化、超薄砂轮成型技术、制品制造精度及力学性能检测等关键技术。实施年产2000万件金刚石制品、20万把焊接立方氮化硼工具等项目。
(六)节能环保产业。重点突破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废物资源化利用、生态与生活环境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产品,通过创新服务模式、优化能源管理、鼓励绿色消费,扩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范围,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专业化骨干企业。“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发展源头减量、资源化、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等新技术,提高资源产出率。重点推进开发大型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污泥成套技术和先进节水及水循环利用技术,加快推进低品位矿、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高水平发展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积极促进农林废弃物、废旧纺织品和废旧塑料制品资源化利用。力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资源循环利用装备:重点加快氧化铝赤泥、铅锌镁等有色金属冶炼废渣和尾矿等大宗难处理固废资源化利用,大型水泥旋窑协同处理城市垃圾、污泥,废旧机电产品高效、清洁、无损拆解,先进污水处理及水循环利用等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示范。实施利用水泥回转窑消纳城市生活垃圾示范工程、150吨废旧金属拆解、年处理180万吨有机废弃物环保设备、废弃物综合利用装备等项目。
———资源循环利用产品:重点推动利用粉煤灰、煤矸石、冶炼废渣等固废生产新型建材,建设一批尾矿、城市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程。加快发展再生金属、再生橡胶、再生塑料、再生催化剂等循环利用产品,建设一批报废汽车及废旧机电设备、废轮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基地。实施年产50万吨新型建材、32万吨冶炼废渣料多金属回收、30万吨再生金属、20万吨再生橡胶等项目。
———高效节能。重点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低温低压余热发电、高压特高压节能环保型输变电等节能技术和装备,鼓励开发高效节能电器、高效照明器具、绿色建材等新产品,大力推广高压变频调速、干熄焦、蓄热式加热炉、冰蓄冷等先进适用节能技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一批工业节能综合改造、建筑节能、公共机构节能等重点工程,促进能源的梯级利用和高效利用。
———节能装备:重点开发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成套装备、余能循环再利用设备、高压变频设备、新型阴极结构铝电解槽、中低浓度瓦斯(煤层气)富集装置、低温余热能量转换器、新型节能换热器、节能电机、节能型工业窑炉等,支持余热余压利用和发电装备的制造应用。实施2万套余能循环利用设备、1万套低温余热能量转换器、1万台节能电机等项目。
———节能产品:重点发展陶粒混凝土板、改性石膏板、轻质墙板、高强粉煤灰砖、高强承重砌块等新型节能墙材,太阳能热水器、节能型冰箱和冷柜等新型节能家电产品。实施年产10万吨新型墙体材料、5万台太阳能集热管等项目。
———节能服务:大力培育节能咨询、设计、评估等专业服务机构,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开展节能量交易。鼓励节能技术和管理水平高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装备和产品制造企业组建专业化服务公司,提供专业化节能服务。
———先进环保。以水污染防治、空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为重点,强化新技术集成应用,推动成套技术装备开发和产业化,大力推进环境服务业发展,提高环保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配套能力。
———环保装备:重点加快脱硫脱硝成套装置、城镇生活污水深度处理设备、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成套设备、膜分离装备、新型过滤技术装备,污泥干化和污泥焚烧、堆肥技术装备,高温高滤速袋式除尘器,专用泵和风机,高效低耗消毒药剂制备设备,电袋复合除尘技术装备等的自主研发与示范;支持土壤污染修复、铬渣等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和利用技术与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应用;支持污染物在线监测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实施50万套新型过滤装备、5万套污泥处理装备等项目。
———环保产品:重点发展膜材料、防渗材料、滤料、树脂、填料等新型环保材料,高分子、微生物絮凝剂,高性能催化剂、氧化剂、水处理药剂和脱硫剂等产品。实施年产5万吨水处理材料、10万吨新型环保材料等项目。
———环保服务:大力推进污染治理设施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服务,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业。
(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适应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以提升重大装备的高端制造和整机配套能力为方向,突破核心主机和关键辅机工艺技术,扩大优势产品规模,提高系列化水平,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和智能制造装备,积极发展航空装备、卫星应用产品等,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密化、绿色化发展。“十二五”期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轨道交通装备。强化与央企的战略合作,依托龙头企业,建设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试验验证平台,壮大轨道交通车辆、站台设备、盾构设备、施工设备等关键装备及部件规模,提升系统集成和工程建设总承包能力,构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建设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基地。
———轨道交通车辆及关键部件:着力扩大城轨车辆整车的产业化规模,加快轨道交通车辆关键部件产业化步伐。实施城轨车厢、供电成套设备、供电系统成套设备信号及监控系统、智能化站台等产业化项目。
———轨道交通施工装备:加快推动大型盾构机、提梁机、旋挖钻机、履带式工程起重机、台车等大型轨道交通施工装备产品升级。实施年产20台盾构机、100台提梁机、30台架桥机等产业化项目。
———智能电网装备。深化与国家电网公司的战略合作,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关键设备自主化设计和成套化水平,围绕超高压输电、智能变电、智能配电等环节,发展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链,开展智能电网试点示范,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智能电网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
———超高压输电:重点发展特高压及超高压开关设备、避雷设备、状态监测装置、特种线缆等产品。实施特高压、超高压开关设备智能化升级、5000台特高压氧化锌避雷器、1﹒5万台套智能电网高压开关状态监测专用仪表及管理系统等项目。
———智能变电:重点推动智能控制装置、保护装置、状态监测装置以及新型传感元件等配套产品批量生产。实施超高压互感器、智能厢式变电站、7000台非晶合金变压器等项目。
———智能配电:重点发展智能控制模块、智能配电开关、智能无功补偿装置、测控自愈系统等产品。实施5000套智能控制模块、3000套智能化动态无功补偿谐波成套装置、1000套分布式测控电网自愈系统等项目。
———智能用电:重点发展智能电表、计量信息管理、无线智能抄表、智能电能综合管理系统等产品。实施5000套智能电表及计量信息管理系统、10000套智能GSM/GPRS远程集中抄表控制系统等项目。
———智能调度:重点发展新型智能管控一体化系统软件平台。实施智能电网监测及信息管理支撑系统产业化项目。
———试点示范:积极推动试点示范,建设智能变电站升级改造、智能配用电一体化、智能电网电能采集系统。
———智能制造及新能源装备。开展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以体现感知、决策、执行三大功能的基础零部件为突破口,重点发展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精密传动装置、伺服控制机构、智能精密机床及模具等智能产品,提高成套系统集成能力,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在制造业、物流业、节能环保、基础设施、资源开采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航空装备及卫星应用产品。依托在豫军工企业,加大制造、试验、检测设备投入,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突破高端航空航天基础件制造关键技术,重点发展航空航天基础件、机载系统、场站设备及航空新材料等,建设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基础件制造基地。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发展航空维修、飞机零部件制造等,力争形成飞机总装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卫星应急终端、北斗二号授时接收机、应急综合信息通信交换车等新型卫星通信、民用航空通信产品,重点开发应急指挥、交通导航、地铁信息化等城市监控信息系统,气象、水利、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及粮食遥感等卫星应用技术,建设中西部卫星遥感应用和服务基地。
按照统筹规划、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集聚发展的原则,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依托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示范园区30个左右,加强规划政策引导,完善配套服务功能,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企业集中集聚,重点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鲜明、链条完善、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为全省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推动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集聚发展,重点培育智能手机、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网络终端四大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形成以郑州、鹤壁、漯河、信阳、南阳、济源市为重点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支持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重点发展智能手机、手机模组、移动信息终端等产品,支持鹤壁金山产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品牌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产品,支持信阳市产业集聚区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网络终端、显示终端等产品,支持漯河市东城产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显示终端、影音终端、通信终端、数字娱乐终端产品,支持南阳市高新区产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光学显示终端、半导体照明等产品。
(二)信息服务业产业集群。发挥人力资源和市场优势,突出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软件外包、数据中心、信息安全、网络服务、地理信息等重点领域发展,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以郑州、洛阳等中心城市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支持郑州市发挥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优势,重点建设高新区信息服务产业示范园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高端软件、服务外包、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等产业;支持洛阳市建设绿色云计算服务中心,积极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示范。
(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快骨干企业产品技术升级,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加快发展创新药物、新型多价疫苗、血液制品、特色原料药、新型制剂、现代中药等产品,形成以郑州、新乡、驻马店、安阳、商丘市等为支撑的特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支持郑州市重点发展化学创新药、新型制剂、诊断试剂等产品,支持新乡平原新区产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疫苗、血液制品、现代中药等产品,支持驻马店市产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特色原料药、新型制剂等产品,支持安阳市汤阴产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产品,支持商丘市梁园产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化学创新药、医疗器械等产品。
(四)生物育种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资源整合,创新种业发展模式,重点培育小麦、玉米、水稻、棉花、花生、花卉新品种,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生物育种产业集群。支持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重点开发小麦、玉米、花卉、花生、棉花新品种,支持中国农科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重点开发小麦、水稻新品种,支持鹤壁市农科院玉米试验基地重点开发玉米新品种,支持周口市农科院综合试验基地重点开发小麦、大豆新品种。
(五)太阳能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升技术水平和配套能力,重点发展硅光伏、光热太阳能产业链,形成以洛阳、安阳市为重点的产业集群。支持洛阳市洛龙产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高纯多晶硅、多晶硅铸锭、单晶硅长晶及切片、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热水器等产品,支持安阳市高新区产业示范园区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大力发展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薄膜太阳能电池等产品。
(六)新型合金材料产业集群。发挥有色金属产业基础优势,突破关键技术,重点发展高强高韧铝合金、高性能镁基合金、钛合金管板带材、特种钼钨合金制品等精深加工产业链,形成以洛阳、鹤壁、郑州、三门峡、南阳、商丘市为支撑的新型合金材料产业集群。支持洛阳市高新区产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换热器、钛板带、钛管等高端钛合金产品,线切割和喷涂钼丝、钼板、含钼钨催化剂、硬质合金等高附加值钨钼产品;支持鹤壁市重点发展镁合金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外壳、镁板带等镁合金深加工产品;支持郑州、三门峡、南阳、商丘市重点发展交通运输、电子家电、建筑装饰、印刷等领域高端铝合金加工产品。
(七)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突破产业化技术瓶颈,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衔接,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特种玻璃特色产业链,形成以商丘、平顶山、洛阳、焦作、郑州市为支撑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支持商丘市经开区产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碳纤维原丝、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碳纤维制品等,支持平顶山市重点发展高强高模对位芳纶及深加工产品;支持洛阳、焦作、郑州市重点发展液晶玻璃基板、低辐射镀膜玻璃、光伏超白玻璃、触控屏玻璃、平板显示玻璃等新型特种玻璃产品。
(八)超硬材料产业集群。发挥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高品级金刚石、立方氮化硼、新型刀具、磨具等产品,培育壮大超硬原辅材料—超硬材料—超硬材料制品—超硬材料装备产业链,形成以郑州、许昌、南阳、商丘市为支撑的超硬材料产业集群。支持郑州市重点发展聚晶立方氮化硼刀具、高效金刚石锯切工具、高速精密超薄磨具、智能化大型压机、高性能原辅材料等产品,支持许昌、南阳、商丘市重点发展宝石级人造金刚石、超细粒度金刚石、聚晶超硬材料复合片、超硬切削刀具等产品。
(九)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集群。强化骨干企业集成创新,推进装备成套化和配套本地化,重点发展余热余压发电设备、节能低碳型建(耐)材成套生产设备、城市垃圾处理及沼气工业化设备、环保药剂材料、电(袋)式除尘器等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形成以郑州、洛阳、平顶山市为支撑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集群。支持郑州市重点发展垃圾、污水处理等产品,支持洛阳市重点发展余能循环再利用设备、低温余热能量转换器、环保药剂材料等产品,支持平顶山市重点发展高压变频、节能电机等产品。
(十)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拓宽产品领域,重点发展智能输电、智能变电、智能配电、智能用电等产品,形成以许昌、平顶山市为支撑的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集群。支持中原电气谷核心区产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智能化变电站、智能电表、智能电网监测及信息管理支撑系统等产品,支持平新集聚区产业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特高压超高压智能开关设备、特高压超高压互感器等产品。
(十一)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发挥市场优势,加强技术合作,重点发展车辆、控制系统、站台设备、施工装备、维修服务产业链,形成以洛阳、郑州、许昌市为重点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支持洛阳市重点发展城市轨道车辆、轨道探伤车、铝型材车体、转向架、高铁轴承、牵引电机、受电弓等产品,支持郑州市重点发展信号系统、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地铁站台装备、大断面盾构设备等产品,支持许昌市重点发展配电、弱电控制系统等产品。
(十二)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高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强化产业链合作,重点发展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整车产业链,形成以郑州、新乡市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支持郑州市发挥汽车整车骨干企业技术优势,重点发展电动客车、电动乘用车、电动场地专用车等整车产品,支持新乡市做强动力电池产业链,加快发展新型动力电池材料及电池、电动乘用车等产品。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电动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产品。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问题协调机制,成立由省政府常务副省长任组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加强部门联动,各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推动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二)实施项目带动。组织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集中要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省重大科技专项和企业自主创新专项作用,集中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成果,制定一批行业和国家标准。强化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中心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研发平台。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信息技术服务等公共平台以及检验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机构。发展一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创新联盟。
(三)拓宽融资渠道。省扶持企业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业结构调整等专项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要加大财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配套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各地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市场作用,创新融资机制,利用创业投资、地方金融机构以及省级投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设立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争取开展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试点。完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担保、机制。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方式融资。完善省内产权交易市场,推动未上市企业股权流通。
(四)强化示范推广。在市场应用、生产许可、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建设光伏示范小区、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城市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支持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加快节能产品、节水标志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推广应用等。加快“三网”融合,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支持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
(五)加强招商引资。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完善配套条件,全面提高人力资源保障、产业配套、技术信息、物流和政府服务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着力引进国内外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在我省布局建设制造和研发基地。加强与央企的战略合作,深入落实与央企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争取新的央企重大建设项目落地。
(六)培育重点企业。优先配置资源,在土地、环境和能源消费总量、资金等方面重点支持骨干企业,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引导骨干企业加强资本运营,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等形式提升竞争力。支持骨干企业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提高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支持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加强与大型企业的协作配套。
(七)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加强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强化创新性、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完善对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学技术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
(八)保护知识产权。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保护。支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工艺和产品方面创造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支持申请重大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商标、著作权等,支持产、学、研联合研制重要技术标准并优先采用。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创新技术产权交易模式和运作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和应用。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促进公平竞争和不断创新。
省教育厅、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厅、林业厅、商务厅、卫生厅、省政府国资委、金融办、省质监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统计局、能源局、畜牧局、通信管理局、河南银监局、保监局、证监局、人行郑州中心支行、郑州海关
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高端软件及新兴信息服务、新一代信息网络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省教育厅、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厅、林业厅、商务厅、卫生厅、省政府国资委、省质监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统计局、省政府金融办、省畜牧局、通信管理局、河南银监局、保监局、证监局、人行郑州中心支行、郑州海关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商务厅、卫生厅、质监局、能源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医管理局、知识产权局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政府金融办、省地税局、河南证监局、银监局、保监局、郑州海关、人行郑州中心支行